當前位置:首頁 > 車世家天地> 企業馨語 |
---|
春節習俗中的孝道春節交織著闔家團圓的溫馨與喜慶,積淀成一個民族美好的集體記憶。春節最核心的魅力就是家的溫暖。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人們把對“家”、“人”的愛意傾注于許多禮節、儀式上的表達,春節更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節日?,F在,我們雖然保留著許多春節的風俗習慣,但是其背后的含義和淵源卻常常被忽略或淡忘。今天,我們一起看看春節習俗里的孝道。 拜年: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、行禮、送祝福 拜年,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,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,是最能體現“年味”的春節習俗。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,二拜祖宗,三拜高堂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,祝愿長輩福如東海、壽比南山。新年后給親戚拜年,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、初二拜岳家、初三拜親戚。在同學、同事、朋友、合作者、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。 春節團拜是我國古已有之的春節習俗。過去,拜年的人要圍成一圈,以便互相看得見,不至于拜不到。如今,信息社會,拜年方式更加豐富多彩,傳統的團拜、登門拜訪依然沿襲,但電話拜年、短信拜年、網上拜年等新興拜年方式也愈來愈時興。這些方式雖然不如登門拜年直觀、感性,但非常方便、高效,人們可以更隨意、更恰當地把握拜年時間,適合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節奏,是古老的年節民俗與現代信息化生活方式相結合的產物。同時,短信拜年把拜年內容與優美詩意的文采、真誠幽默的情感巧妙精致地結合,內容極富個性,或輕松幽默、或充滿情趣、或極富哲理、或諄諄教誨、或溫馨浪漫、或真誠祝福,形成拜年民俗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。其實,不管過去、現在,還是未來,無論拜年形式怎么變化,發自人們內心的春節祝愿和祝福是永遠不變的。 新年祭祖:體現中華民族傳統倫理思想 除夕之夜,農歷新年伴著子夜的鐘聲到來。在新年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祭祖,這一禮儀,有的地方稱之為“拜家堂”,因為祖宗是稱為“家親”而不是稱為神的。祭祀祖先一般在家中進行。有的地方,家家戶戶在堂屋中懸掛祖先畫像,但多數地區是供著祖先的牌位。除夕子夜前后,開門放鞭炮之前,祭祖的活動便開始了。祖先的牌位前擺好美酒佳肴、時令果品,供列祖列宗“享用”;點燃香紙蠟燭后,家長率子孫行叩祭禮。在祭祖時,要面對列祖列宗的牌位,逐項稟報家中一年來發生的喜慶事件,大到娶媳、聘女、生兒添丁,小到生活怎樣等。 民間將祭祖推為新年第一要事,是延續宗族和家庭香火的重要禮儀。祭品相當講究,不可用鱔魚做祭品,因鱔魚是尖尾巴,形狀為漸漸細小下去的,俗以為是“絕尾巴”?!敖^尾巴”在百姓的心目中是絕后沒子孫的意思,所以,拜饗祖宗不可用鱔魚。茄子,俗稱“吊殺鬼”,也是祭祀禁用的。新年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、禮敬祖先及祈求祖先保佑子孫后代繁榮昌盛,諸事順意,表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思想。 迎婿日:大年初二,姑爺看望岳父岳母 正月初二,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的日子,即是女婿給岳父母拜年,俗稱“迎婿日”。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,回門會把娘家吃窮,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。在臺灣有這樣的民諺:“有父有母初二、三,無父無母門擔擔?!币馑际钦f有父母的女兒,在年初二以后,娘家人必然來接回去團圓,只有無父無母的女兒,沒有親人想念,娘家也就不派人來接了。 中國人最親密的是血緣關系,姑爺有“半子之勞”,俗話說“一個姑爺半個兒”。大年初二,姑爺帶著貴重的禮物去看望老丈人、丈母娘,正是一年一度作為“半個兒”見“親娘”的機會,以慰問“二老”。有的地方稱新女婿為“嬌客”。對于“嬌客”拜年,岳父母家無不盛情款待。 民俗專家認為,“迎婿日”是一種“黏合劑”,促進了家庭和睦、社會和諧,有一定積極意義。 寄語:在傳統節日中,中國人講求的“孝老愛親”滲透在方方面面。中國一直是一個重視“孝”的國家。許多古話都體現出古人對“孝”的重視,“百善孝為先”;“種田得谷、敬老得?!?;“子女孝、父母安”?!靶行ⅰ辈粌H僅只是春節時期的一個習俗,一個舉動,而是對長輩、老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關愛。在當代社會,行孝貴在“用心”二字?!坝眯摹毙行?,才是真孝、大孝。 上一條:六個實用消費者心理學 下一條:營銷課堂:消費者為何不選低價
相關文章 |
企業馨語 |
---|
|